四 李研山早期的繪畫作風

顒園卷素庄松壺 細筆衡山任展舒

作於1937年的《臨文徵明長林消夏圖》
圖片來源:蘇富比

李研山早期的中國畫是以精細纖巧、靈秀清逸、清新雅緻的作風而開始的。潘龢的畫、國畫研究會中著名的畫家們的畫,大體上都是這樣,成為一時的風尚。清末民初時候,其時的文化藝術意念,就是一種清代發展而成的靡麗纖細風格的延續。由於年代比較接近,清代諸名家的真跡容易得見,摹寫四王(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石谷)二石(石濤、石溪)是一種流行的風氣。雖然,據說潘至中對學生的引導是以宋元畫為入手的,但是可以想像李研山的畫也脫不了當時的影响的。

所以,著名的浙江前輩畫家,書畫理論家余紹宋(1883-1949)曾對研山的畫作過這樣的評論:「研山之畫,秀骨天成,有烟客(王時敏)之蒼莽、圓照(王鑑)之韶秀,實五嶺而南第一人也。」假如,研山沒有師事四王之畫風,余紹宋是沒有道理將烟客與圓照與之相比的。

在大多數對李研山的畫的評介中,一致說他早期的畫風類近文衡山、沈石田和石濤的作風,並且以文徵明式的青綠山水而遠近馳名。(年前,筆者在新加坡,和當地的書畫藏家談起李研山,他們心目中的李研山畫的概念是類近文徵明的青綠山水。)在報上曾有過這樣的評論:「研山所作山水小品,野逸酒落似文衡山。三百餘年來,筆墨之能繼衡山者,只有清代之潘蓮巢、錢叔美兩人。蓮巢學衡山僅得其貌,而內容缺乏書卷逸氣;松壺學衡山細筆,僅見其秀麗而不見其雄渾。研山對衡山之功力,經已遠駕乎潘、錢兩者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根據和他極為接近的朋友說,其實,在他的思想中對石濤是極為喜愛的,不論其技法和理論,都着意地去鑽研。不過,由於他開始時就具文沈的筆底,不得不先沿文沈的作風去發展。到了後期的畫,清湘之意還很濃,文衡山的筆調則已不多見了。這說明了他思想的深處還是以石濤為重的。

「蘇井論藝」時代之作,因年代已久,再加上戰亂關係,具代表性的作品,研山自己已無保存,流存在外者一時無法追尋出其下落,無法刊印出以茲說明。但在其少年時代的作品及三十年代後期作品中也可看到一個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