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五十之后作品

五十之后,李研山已经在香港定居下来。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四的几年间,他的艺术生活颇为活跃,接连开了几次画展,应邀到金匮室鉴古,经常和留港的书画家们聚会,砌磋研究中国书画。这一切就自然地形成他艺术生活的另一个不同的阶段,同时,他的绘画风格也随之而转入另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是他一生创作活动最旺盛的一个时期。过去的生活、过去的绘画成绩似乎已经告了一个段落。他开始摆脱了历史经验中种种的局限,对于古人遗墨穷加寻研之后,达到了一无所愧、意到笔随、心手相应的地步,全面地展开可信今而传后的创作。这时他的造诣「已臻道大莫名之境,不可以一家一格拘矣」。

这一部份所选辑的画共计二十幅,其中十九幅是立轴或直幅。差不多每一幅画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和「个性」。不论在内容和技法上,每幅作品都自成一体,各异其趣。这一系列的画作充份说明,李研山的绘画艺术此时已经完全达到一空尘滓、绝无滞碍、千变万化的境界了。

五十之前的作品,我们大致还可以辨认出其风格的源流,追寻到其变化和发展的线索。但是,五十后的作品其含义之深、广、远,其表现手法之潇洒脱俗,则有如散仙游行,今人难于摸捉其来踪去迹。

《烟波浩荡图》《太华山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涅盘堂图》《荒亭峰远图》是根本不同的境界;《秋涧飞瀑图》可以说是带点欧洲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 (Paul Cezanne) 的意味;《双松图》《虬龙图》虽同是以松为主题,却用不同的手法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总而言之,虽然这些画的手法和形式千变万化,但却比此前任何时期具有更强烈的「李研山风格」。每一幅画都含蓄着一种共同的神韵,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李研山画的个人面目。由此深刻地说明了,他吸取的各种绘画经验,在运用之时已完全化为自己的手法。他虽然采用不同的手法表达不同的主题,但是画面上所流露的完全是他自己的艺术思想感情。这正是他自己所说的「形每万变,神唯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