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的初期,广州的美术家开始有了一些可喜的活动。以潘至中为首的中国画画家们于一九二三年组织了「癸亥合作画社」,成员包括著名的广东画家赵浩公、黄君璧、姚粟若、张谷雏、卢振寰、罗艮斋、黄般若、卢子枢等共十四人。这个画人的组织有很多积极的活动:出版画册、举行展览会、设立画室、集会切磋等等。因为有了成绩,便在这个基础上扩大了组织,改组为「国画研究会」,吸引了更多画家加入这个学术性的集会和组织,由此一股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气冲破了广州画坛过去长期的沉寂局面。另外,还有高剑父、高奇峰及陈树人等革新派的画家组织了「岭南画院」,另树一帜。西洋画家们如冯钢百等也组织了一个「赤社」。于是,广州的艺术空气突然浓厚起来,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百花齐放的现象。
就在这个时候,李研山从北京回到了广州。严格地说,那时候他还不算是一个画家,甚至连业馀画家也不是。起先,他跟随了一个长辈的亲戚,到广东开平县去,在县政府当一名教育科长;随后很快就觉得这件差事不是味儿,便回到广州去,「泡」在谭家祠的一个阁楼上,「悦雅人之诗话,乐书画以消忧。」他此时人既在广州,又是潘至中的弟子,自然就参加了国画研究会。
社会上好些人对绘画和艺术都抱有这种态度:「艺术当不得饭吃,吃饱了饭才好去搞艺术。」在现实的环境下,真正的立定「将一生献给艺术事业」的决心不是随便而下的。说老实话,一直以来,古今中外靠绘画吃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曲高」更是「和寡」,梅道人吴镇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那时候李研山因为自己是「法科」出身,难免有要当「官」的压力。可是,他到底不是那种善于钻营的人,碰来碰去,实在无法弄出一个名堂来。
他加入了国画研究会之后,积极地推动各种活动,使国画研究会的会员人数急增至约一百三十人,这说明了他在团结和组织画家的工作上颇具才能。国画研究会发展成为非常健全的组织,每周定期展出会员作品,出版会刊,定期举行经验交流的集会等等。李研山通过积极地参加和负责会务的活动,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使他逐渐迈向成为正式画家之路。基于他已有的巩固基础,再经过三、四年的勤学苦练,其诗、书、画作愈发出类拔萃,开始被人认为是很有前途的画家了。由于声名大振而见知于当时喜爱书画的政要陈协之,继而结识了林直勉、胡毅生等要人。
他加入陈协之等要人的俱乐部「颙园」之后,便和当时的权贵和诗人墨客们经常共聚一堂、吟咏饮宴、品评书画。他曾经作过一卷《颙园雅集图》长卷,深为主客们的赏识。通过这一系列原以文艺为主的社交活动,他反而获得了仕途进身之阶,在政要们的赏识和提拔之下,加上已有的学历,得到了做官的机会。在汕头法院、广州法院中,从书记官、推事逐步升迁至庭长。当起了法官之后,总算不负大学期间学法律之所望。据说他为官时正直清廉,唯一值得一述并为人乐道的事迹,就是上文提过的:经常在审案时提笔对形形式式的当事人作速写,和不停地挥笔练习书法。这说明了他对书画非常认真,而做官的态度却略欠严肃。正是「身在法庭心在书画」。他负责的是民庭,天天对着财产、离婚、争执之类的案子,委实不是他深感兴趣的事情。以他的性格而论,他委实也不是做官的材料。他在书画上成就愈大,思想上就愈和做官有距离,既不打算从中发财,也没有平步青云的大志,心中便渐生「辞官」之念。未几就发生了一件轶事:他对一宗大案的裁决与当时法院的高层意见有矛盾,他不肯执行与他的信念相违背的裁决,便愤然作出了辞官的决定。
一九三二年八月,李研山被任命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简称「市美」)第四任校长。这个工作职位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并因此而完全巩固了他将一生献身于艺术的思想和志愿。市美是近代南中国的第一所公立美术学院,创立于一九二二年,他接任时已有十年历史。校址位于观音山下的玄妙观故址,观之西院有井,相传为苏东坡所汲,故有苏井之称。市美校址一般称为苏井,研山语中所谓「苏井论学」即指担任市美校长的一段时期。
这位年仅三十四岁的年青校长对市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缔造了市美的黄金时代。他通过这间学校,号召了「国画研究会」优秀的中国画画家和「赤社」的西洋画画家们到校里任教。著名的广东国画家和西洋画家们如赵浩公、黄君璧、卢子枢、李凤公、卢振寰、张谷雏、邓芬、罗艮斋、关良、谭华牧、冯钢百、吴子复等人都先后在校中担任教职。李研山在校址的扩充、教具的购置、教材的编审等等方面都使市美面目一新、生气勃勃。他的教育方针是尽量要求严格的基础训练,有了认真巩固的技法和理论修养之后,才要求自由发展去独创风格。因为他本人对国画和西洋画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认识,每个画系都得到无所偏重的平衡发展。
无可否认,他推行的是纯艺术观点的绘画教育。他不反对这种或那种画派,以至任何表现方式,也不加干涉师生们的思想倾向。也许,这是效法蔡元培的作风。他和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直至二三十年后,和很多学生还保持着师生的情谊。
他的校长职位一直当到抗日战争前一年。他不当市美校长之后,曾经抽空作过一次全国性的旅行。主要目的是实地体验古代名作与胜景的关系,如董源笔下的江南景色、黄公望所描绘的富春山、王蒙所表现的黄鹤山、宋代诸名家所反映的长江万里图景象等等。同时也趁此机会拜访和结识北方和江浙的著名画家们,例如余绍宋、黄宾虹等人。那个时候,他作为一个画家的声名已经遍及全国以至海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