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李研山早期的绘画作风

颙园卷素庄松壶 细笔衡山任展舒

作于1937年的《临文征明长林消夏图》
图片来源:苏富比

李研山早期的中国画是以精细纤巧、灵秀清逸、清新雅致的作风而开始的。潘龢的画、国画研究会中著名的画家们的画,大体上都是这样,成为一时的风尚。清末民初时候,其时的文化艺术意念,就是一种清代发展而成的靡丽纤细风格的延续。由于年代比较接近,清代诸名家的真迹容易得见,摹写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石谷)二石(石涛、石溪)是一种流行的风气。虽然,据说潘至中对学生的引导是以宋元画为入手的,但是可以想象李研山的画也脱不了当时的影响的。

所以,著名的浙江前辈画家,书画理论家余绍宋(1883-1949)曾对研山的画作过这样的评论:「研山之画,秀骨天成,有烟客(王时敏)之苍莽、圆照(王鉴)之韶秀,实五岭而南第一人也。」假如,研山没有师事四王之画风,余绍宋是没有道理将烟客与圆照与之相比的。

在大多数对李研山的画的评介中,一致说他早期的画风类近文衡山、沈石田和石涛的作风,并且以文征明式的青绿山水而远近驰名。(年前,笔者在新加坡,和当地的书画藏家谈起李研山,他们心目中的李研山画的概念是类近文征明的青绿山水。)在报上曾有过这样的评论:「研山所作山水小品,野逸酒落似文衡山。三百馀年来,笔墨之能继衡山者,只有清代之潘莲巢、钱叔美两人。莲巢学衡山仅得其貌,而内容缺乏书卷逸气;松壶学衡山细笔,仅见其秀丽而不见其雄浑。研山对衡山之功力,经已远驾乎潘、钱两者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根据和他极为接近的朋友说,其实,在他的思想中对石涛是极为喜爱的,不论其技法和理论,都着意地去钻研。不过,由于他开始时就具文沈的笔底,不得不先沿文沈的作风去发展。到了后期的画,清湘之意还很浓,文衡山的笔调则已不多见了。这说明了他思想的深处还是以石涛为重的。

「苏井论艺」时代之作,因年代已久,再加上战乱关系,具代表性的作品,研山自己已无保存,流存在外者一时无法追寻出其下落,无法刊印出以兹说明。但在其少年时代的作品及三十年代后期作品中也可看到一个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