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贡献给艺术的一生

百劫未荒诗画业 长年弥见一心坚

李研山的一辈中国人,早年生长在清末民初新旧交替之际,中年蒙难于八年抗战民族存亡之时。即使李研山只想过着与世无争、安宁平淡、潜心艺术的生活,也绝不容易。这种生活之目的在于专心承传国画艺术,以为继往开来之资。他认为承传即是创作的基础,创作即是承传的载体。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从未中断,而历代重视文化承传实为其重要原因之一。

李研山不仅承传了国画之「术」,而且承传了国画之「道」。他认为:「养志即立本,本立则道生」,所以要「养志」;「画家能名垂千古者,其人品格,必超迈绝伦」,所以要「求格」。因此,他一生严格地按照传统对画家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养志和求格,成为「志高格高」的画人。所谓求仁得仁,五十三岁时,书画界的朋友已认为「研山不仅画人而已,盖又旷代之畸行士也。」

李研山对每幅画的创作态度都很认真,又极不愿意重复同一主题与构图,所以其作品数量不多。他的作品不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他的艺术不是为功利而服务的工具。他不反对绘画艺术上的任何表现形式,但他反对各种以「虚声盗世名」的绘画作品。其作品,包括「仿古」系列,是国画艺术系统性的承传,具有极为浓厚的文化和学术的意义,就象一条纽带,连接着伟大的国画传统的过去与未来。

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成就,也从不作自我宣传。他没有出版过任何画集,也很少发表文章,更不喜登台演讲。总之,关于自己的艺术理念,他向来说得很少。他从不向人宣示自己的研究和创作计划,所以只能从他的作品中追寻出来。他的学识很丰富,涉及范围很广,所以经常吸引不少人来听他谈古论今。然而,能对李研山很全面和很深入了解的人并不多,因为他实在是平淡之中太多样化,就算是和他经常接触的人,也只能象瞎子摸象那样,各自说出他所摸到的那一部份而已。在生活上,他和所有人都很容易接近;在思想上,他却和一般人有着一段远远的距离。历年在报章杂志上,也有不少谈及他和他的画的文章,但很少能清楚地描述他的全貌。

与李研山同辈的国画家至今(即一九七五年)已馀无几,仍在世者亦垂垂老矣。其不论居于国内国外者,如黄君璧、吴子复等老先生,均对故人深表怀念,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一本全面介绍李研山作品的书画集,这也是众多文艺界老朋友的共同愿望。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在大家同心协力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编辑「李研山书画集」这个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