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关于出版「李研山书画集」的一些话

十四年前,先父去世之后,将他的遗作整理出版,公诸于世,已经是亲友们所一致的主张。因此,日后每逢遇到书画界的朋友,必以此事相询。

根据一般的想法,出版一本中国画家的书画集,工作十分简单,只要选出若干作品,摄影制版,再找名家写一篇序言,编一个目录,于是大功告成,付印可也。我始终有一个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一本画册,只是一种私人的纪念性质,从学术和文化的观点而言,意义不大,影响力也较小。这种做法,虽然较为轻容易举,但总觉得做起来没有太大的意思,不做也罢。

我既非书画家,亦非学者、文人,甚至连业馀的书画艺术爱好者也不是,不足言谈诗论画、评鉴古今。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建筑工程,二十年来,东奔西跑,所从事的也是这一个专业,对书画之道,似乎相去甚远。因此,实不敢贸然负起一项自己所不熟悉的任务。

偶然和一位业馀的书画艺术爱好者谈及编印画集一事,他曾坦率地对我说:「编辑书画集非你之所长,你懂的只是绘图计算。弄出个非驴非马,错误百出,反为不妙。」也许这是好意,但是一盆冷水下来,热度已经消失殆尽。假手高明去做吧!算来算去,由于和书画界文化界人仕过于疏远,实在无法找到适当的可委讬的人。

于是,出版画集一事就长期地被搁置起来。

数年前,在贺文略先生画展会会场上,遇到了著名的老画家黄君璧先生,他以世叔伯的口吻对我说:「无论在公在私,你都不应该将研翁的作品冻结起来了事,你该知道,他的艺术成就是整个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一部份,是应该属于大众的,你有责任将它公诸于世。我和研翁最为深交,他的作品要由我们这一辈人广为介绍,错过了时日,就难于找到对他的成就熟悉和了解的人了。埋没了李研山的艺术,对不起尊翁事小,使中国文化艺术受到了损失事大,这就会成为你的过错。」最后,他用鼓励的语调说:「你说你不懂,可以学嘛,从头学起,有什么不可以?可以请教别人,可以找人帮忙,有什么问题我是可以帮忙的,相信,整个书画界的人都乐意帮忙。只要有决心,出版一本画集,并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

其后,有人告诉我,书画界一些人在议论,觉得看不到李研山的遗作展和画集出版太可惜了。虽然他没有说,下文应该是:「他的儿子太不争气」。当然,好些话令我的思想感情产生颇大波动,但是,问题不在于争气不争气的个人问题,我开始估量,在整个文化艺术的观点来说,出版怎样的一本画集才可能产生较大的意义。去判断这一个问题,是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假如,自己的修养仍然停留在一无所知,或者知亦不多的情况下,自然永远无法有所决定。我开始花了一定的时间,读一读有关的书,向行内人请教,认真地首先看手「从头学起」。

接着便去走访和约晤一些书画界的朋友们,听听意见,摸摸情况。大多数这方面的朋友对这件事都表现得异常热情,不但表示尽可能帮忙和支持,并且主动地愿意参与具体工作。于是,一个「李研山书画集编辑室」就这样非正式地组成了;我们开始讨论一下计划,研究编辑的方针和出版的目的,确定一下好些原则性的问题。消息传开去之后,表示支持的人愈来愈多,正如我们拿了初步计划拜访老书法家冯康侯先生的时候,他听了之后就说:「这件事情早应该办了,现在终于着手进行,我想不祇参与其事的人觉得高兴,想信所有的朋友知道了也会感到安慰。」他老人家这番话,似乎代表了前辈书画家们的心声。逐渐地,直接和间接参与这本书画集编辑工作的人扩大起来,力量壮大了,就加强了工作的信心。

工作开展后,不断收到主动送来的大量资料。好些收藏家都乐意借出所收藏的「李研山作品」,提供必要的参考图籍。梁简能先生和黎心斋先生都先后花了颇长时间,负责核阅全部注释上的文字。相当多人在紧张地为编辑室工作,热呼呼地形成了一个高潮。贺文略先生对此情此境感动地说:「书画界中人很少能如此同心协力去做一件事,而且大家都是极为乐意地去做,真是难得之至。」

七四年八月间,全书的初稿已经完成。由于得到书画家们广泛的协助和支持,画册规模发展成为画页及插图超过三百幅、注释和解说的文字稿超过十万言、厚达三百二十页的巨册了。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将初稿影印了几份,分别致送有关的书画家和书画艺术爱好者们传阅,以求得到更多的改进意见和减少错漏,同时,开始进行英译工作。

好些人不仅略提意见,认真和热诚的态度往往出乎意料。

黄笃修先生是知名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业馀的书画艺术爱好者。他看到了初稿之后,竟然毅然地排除繁忙的事务,带了两箱书本,独自飞到槟城去,住到幽雅的松园酒店里,足不出户日以继夜地专心对初稿校阅了两个星期,为画册补充查对了一些注释,修正英译稿上的一些漏误。返港之后,接着又邀请了几位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的教授,知名的书画家以及外国的中国书画艺术研究者们回来讨论一番,然后对画集提出了大量的极为有益的意见,使我们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能够作出进一步的改进。竹马居士的这份热情,真叫人深为感动。

中文大学的常宗豪先生,据说他对李研山书画最为敬佩。当我们拿了影印稿向他请教的时候,正值他身体偶感不适,但是他仍然欣然地答应了为全书作一次详细的校阅。

市美留港同学闻讯后特别举行了一个座谈会,对校长的书画集初稿作了一次兴奋的讨论,仔细地研讨一番之后,补充了一些资料,使画集的面貌又有一些新的改变。

编辑室所取得各方面的指导和合作真是数不胜数,实在无法一一细表。假如说画集本身能够集中反映李研山的书画艺术的话,画集背后就集中表现了书画界间友情的凝聚。为了需要时间对本书进行一次重新的整理和修改,原订的出版日期就推后了。「宁可慢些,乃可好些」,这也是我们所预定的准则。

按照原来的计划,这本画集是打算以「李研山书画集编辑室」的名义编辑,由「东方文物图籍出版社」负责出版的。出版的目的重点在于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有关中国书画的研究和参考资料。对于外国的读者来说,希望他们通过这些系统和全面的资料,对一个典型的中国画家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从而加强这本书画集在文化学术上的意义。内容的编选,行文和插图,都基本上依照这样的一个原则和标准而确定。

后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意见,编辑工作应该有人具名负责。经过了反覆的研究,认为应该由我具名,理由就是主要的工作都是由我去负责,参与工作的人虽然很多,但是都是通过我将他们的成果集中起来。劳天庇先生说:「这并不是(要)不要出名的问题,而是是否勇于负责的问题。此外,你还要写一篇文章,向所有的读者对出版的经过作一个清楚的交待。」其后,好些书画家为此事也交换了一些意见,认为实该如此。经过三思,这些意见只好接纳,也就是补写这篇文稿的由来。

李允鉌 于一九七五年三月十日